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降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能由饮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饮食不均衡:
长期摄入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或极端节食导致蛋白质和热量严重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如过早断母乳、辅食添加不合理也是常见原因。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类、乳制品、豆类等优质蛋白摄入,保证每日热量需求。
2、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胃炎、肠炎、胰腺疾病等会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病变导致营养吸收不良。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采用易吸收的短肽型营养制剂,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3、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会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这类患者常伴随持续低热、盗汗等症状。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适当提高蛋白质供给至每日1.5-2克/公斤体重。
4、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控制不佳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能量消耗。患者可能出现多食但体重持续下降的情况。需规范治疗基础疾病,调整胰岛素或抗甲状腺药物用量,监测血糖和甲状腺功能。
5、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因心理障碍主动限制饮食,老年人孤独抑郁导致食欲减退。这类人群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等症状。需心理干预结合营养治疗,必要时采用管饲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