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是鲤科鲮属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雪鲮、鲮公、雪鲃等,常见种类有土鲮、麦鲮、泰鲮等,而军鱼则是鲤科倒刺鲃属淡水鱼类光倒刺鲃的俗称,亦称黄娟鱼、砖鱼、光眼鱼等,下面来看一看鲮鱼和军鱼有什么区别吧!
一、科属分类
1、鲮鱼:鲮鱼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新鳍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种类有土鲮、麦鲮、泰鲮、大眼鲮等。
2、军鱼:军鱼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新鳍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鱼类光倒刺鲃的俗称,亦称黄娟鱼、砖鱼、光眼鱼等。
二、形态特征
1、鲮鱼:鲮鱼体呈梭形,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粗壮,颌须短小,鳞中等大,背鳍无硬刺,尾鳍深分叉,体上部呈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胸鳍后上方有鳞片形成的长菱形斑块并因此得名。
2、军鱼:军鱼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圆钝,须2对,吻须可达眼前缘,口角须接近或达眼后缘,鳞大,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狭长的腋鳞,尾鳍叉形,背侧呈灰褐色,腹部呈黄褐色,背鳍和尾鳍呈灰褐色,其它各鳍呈浅黄色。
三、摄食习性
1、鲮鱼:鲮鱼是偏植食的杂食性鱼类,其中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浮游植物、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亦喜食猪粪、牛粪、鸡鸭鹅粪、米糠、麦麸等。
2、军鱼:军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兼食虾类、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亦喜食落水的陆生昆虫,人工养殖可投喂颗粒饲料、面包虫、屠宰场下脚料、菜叶、青草等。
四、栖息环境
1、鲮鱼:鲮鱼是底栖性鱼类,一般不游到水体中、上层,常以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石块、土块等上面刮食着生藻类,最适生存温度25~30℃,生存温度范围7~41℃,水温低于7℃会冻死。
2、军鱼:军鱼是中下层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元江等水系中,喜栖息在底部多乱石且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下层,尤其喜在水质清澈的水体中生活,最适生存温度18~28℃。
综上所述,鲮鱼和军鱼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其中鲮鱼是鲤科鲮属鱼类的统称,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而军鱼则是鲤科倒刺鲃属鱼类,主要以水生植物、虾类、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为食。
鲮鱼是鲤科鲮属鱼类的统称,俗称雪鲮、鲮公、雪鲃等,对低温耐受性不强,水温低于7℃会被冻死,我国主要分布在珠江、闽江、元江、澜沧江等水系,常见种类有土鲮、麦鲮、泰鲮等,下面来看一看鲮鱼是海鱼还是河鱼吧!
一、栖息环境
鲮鱼是河鱼。鲮鱼是鲤科鲮属鱼类的统称,这种鱼和罗非鱼一样不耐低温,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水温低于7℃会被冻死,底栖杂食性,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水质清浊、水位涨落、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鲮鱼的栖息水域。
二、分布范围
鲮鱼是喜温性鱼类,喜栖息在温度较高的水体中,最适生存温度25~30℃,生存温度范围7~41℃,水温低于7℃会被冻死,我国除了福建南部以外只分布在北纬25°以南的海南岛、台湾、珠江、澜沧江及元江等地,其中尤以珠江西段最常见。
三、生活习性
1、杂食性:鲮鱼是杂食性鱼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1.4厘米以上时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体长4厘米以上主要以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
2、底栖性:鲮鱼是底栖性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体的底层活动,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水位涨落、水质清浊等外部因素随时都可能改变鲮鱼的活动水层。
3、喜温性:鲮鱼是喜温性鱼类,最适生存温度25~30℃,生存温度范围7~41℃,水温高于31℃或低于15℃时食欲逐渐减退,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水温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
四、常见种类
1、土鲮:土鲮是鲮鱼的一种,特征是体型短而扁,口下位,上唇略长,下唇略短,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短小,鳞片银白色,鳃盖后有菱形蓝色斑纹,各鳍青灰色,末端呈赫红色。
2、麦鲮:麦鲮是鲮鱼的一种,学名麦瑞加拉鲮,特征是体型呈长圆形,体高略相当于头长,圆鳞,头无鳞,口下位,上唇一体,下唇不连续,单对短吻须,胸、腹、臀鳍尖端呈桔黄色。
3、泰鲮:泰鲮是鲮鱼的一种,学名露斯塔野鲮,特征是体型呈近梭形,头部扁平,眼红色,口下位,须2对,近口角1对较粗,靠上唇1对极短,多数鳞片有红色半月斑,各鳍呈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