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1日,华盛顿还处在寒风萧瑟的时节。
寒冷的天气没有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们的热情,他们齐聚此地是为了一场正在召开的国际会议。会后,包括英美在内的26个参与国共同联署并发表了一份重要宣言,即“联合国共同宣言”——这一宣言就是后来成立的联合国的前身。
1945年4月,二战胜利之后,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倡议下,这一组织从原来临时性的联合作战组织升级为常设的国际联盟。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顺利结束后,宣示着联合国的成立——一个对人类影响深远的新的国际主体正式诞生。
人类从此进入了联合国元年。

然而在此时的联合国中,竟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
其实,早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因其在亚洲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跻身五大常任理事国。
只不过,进入联合国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权是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权。
尽管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败走大陆,失去了对中国大陆实质上的统治权,但在国际上仍然奉中华民国为正朔,故此,国民政府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这一情况引发了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烈抗议——既然现在代表中国四亿人民的合法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新中国理应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然而这一合理要求却遭到了欧美国家掌握话语权的联合国会议的拒绝。被毛主席任命为驻联合国首任代表的张闻天也因此而从未踏进过联合国一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僵持与对峙变得更加严重。
为了抗议美国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中国派出时任外交部东欧司司长的伍修权前往联合国发表抗议演讲,谴责美国以武装干涉中国内政问题。

图 伍修权在联合国
长于外交事务、辩才无碍的伍修权在演说之前也不由得心生紧张:他知道这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而他的演讲将会决定外界看待新中国的方式。
做了充分的准备,伍修权不负所托,发表了一篇言辞犀利、立场坚定的演说文,演讲中着重强调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权,台湾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容外人干涉。
这篇铿锵有力的演说为与会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因如此,欧美国家对态度强硬的新中国更加忌惮。
尽管有苏联的支持,但在欧美国家的大力反对下,伍修权提交的谴责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决议案并未通过。
这样一个拥有8亿人口、疆土广袤的国家,就这样不公平地被拒之门外。
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新中国却并没有闭关自守,而是积极地从其他渠道开拓外交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空间。
1955年刚过元旦不久,国务院外交部接到一份十分重要的来电。
得到消息的外交部长陈毅立刻走进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好,好,太好了!”
周总理翻阅着陈毅送来的文件,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喜上眉梢,
能让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总理露出如此兴奋的表情的,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来电。
在来电中,尼赫鲁邀请中国参与即将在印尼万隆举行的国际会议。
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自1951年伍修权赴联合国演讲以来,这是中国第二次获得参与国际重要会议的机会。
这无异于给当时中国遭受的外交封锁打开了一丝缝隙。
更何况万隆会议的宗旨与中国的外交精神不谋而合。
这场由尼赫鲁提议的属于亚非国家的会议提出了自己的口号: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图 周恩来与尼赫鲁
这还是史上第一次,亚非各国摆脱了殖民国家,独立自主地讨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出席这样一场会议,是新中国表明外交态度和发展方向的最好的机会。
“尼赫鲁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周恩来感叹道,他知道万隆会议的许多参与国并不赞成邀请当时还未进入联合国的中国,是尼赫鲁独排众议,新中国才获得了这次机会。
尼赫鲁和周总理也算是老相识了。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二人曾有过交集。周恩来灵活的外交手腕和良好的外交风度显然给尼赫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眼前这封意外的邀请也许也正来自于此。
“我要亲自去!”
想到这里,周总理挥了挥手说道,接着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匆匆地走到办公桌后。
他是要起草给毛主席的报告。
毛主席几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周总理的请求。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主席对亚非拉国家有着深厚的期待和情感;对万隆会议所提出的宗旨,他更是十分赞同。
然而这次外交开拓之路却并非一条坦途。
就在周总理即将动身的前夕,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意外事件。
按计划周总理本该搭载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在起飞后突然坠毁,机上乘客无一人生还。
在惨不忍睹的飞机残骸里,发现了炸弹的痕迹。
这是一场针对周恩来的有计划的刺杀!
要不是周总理临时变动了行程,后果不堪设想。
得到消息的毛主席大为震惊愤怒:没想到国民党的特务在国际瞩目的场合中也会安排如此龌龊的刺杀计划。

然而,接下来一向果断的毛主席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显得有些踟蹰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让周恩来前去参加万隆会议呢?
“我要去。”
柔和但却坚定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屋子里的沉默。
周总理的目光中流露出了坚决的意志。
这次机会对新中国来说太重要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
在殷殷盼望下,载着周总理和代表团的飞机终于起飞了。
令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的是,这次的航行十分平稳。1955年4月,飞机准备地抵达了印度尼西亚的机场。
走下飞机的周恩来容光焕发,脸上丝毫不见旅行的疲惫。他走下踏板,步履轻快地踏上了万隆的土地,新中国的外交也终于也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在万隆会议的会场中,聚集着来自33个国家的304位代表,其中不乏有与西方国家交好者。
中国代表团甫一踏进会场,就受到了不怀好意的攻击与猜疑声。
伊拉克代表团称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锡兰方则称要同美国结合反对共产主义……

而其他国家的代表则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面前这个笑容和煦的外交家,好奇他将如何回应这些攻击。
“各位先生们,我们今天不是来吵架而是来交流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存异的。”
柔和的声音在会议大厅响起,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只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才有保障。”
“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
这些一针见血、见地深刻的发言响彻在万隆会议的会场,原本此起彼伏的争论、猜疑和议论声,逐渐地安静了下来。
连那些出言攻击的代表们也都凝神地看向了台上的周恩来。
这个风度翩翩的外交家仿佛不只代表着新中国,而是代表着广大的亚非国家、代表着那些屡受压迫和苦难的国家与人民——发出了响亮的呼唤。

“主席,各位先生,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就没有人能够分裂我们。”
话音已落,人们却还沉浸在周恩来激动人心的演说中。片刻之后,会场才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参加万隆会议的所有国家,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能够完全独立自主,主宰自己的命运。新中国明白他们的心声,因为中国自己也为独立自主而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和努力。
而如今,征程的前方已经模糊地看见了光亮。
万隆会议后的60、70年代,民族自决和反殖民的思潮席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亚非拉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起了独立的政权。民族独立自决的星星之火终于燃遍了全球。
与此同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并且加入了联合国,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联合国中,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力量逐渐增强;相反,一直防堵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欧美势力的防线也出现了松动:一向忌惮中国的美国在越战失利后,看到了借助中国制衡苏联的可能性。

敲开中国的大门——成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当务之急。
目光敏锐的毛泽东,则在美国态度的松动中看到了进入联合国的绝好机会。
他排除众议,批准了美国特使访华的请求。
1971年7月9日,关闭了20年之久的中国大门第一次向一个美国官员敞开——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地进入了中南海的会客厅。
此时外界还都以为基辛格身在越南,他却早在两日前就秘密登上飞机,从印度几经辗转抵达了北京。作为特使,不远万里而来的基辛格深知这次任务的高度机密性和重要性:中美的接触将会彻底地搅动国际局势,而他则将成为见证历史的关键人物。
饶是如此,进入了钓鱼台国宾馆的基辛格,在四周高墙垂柳的环绕下,也不由得放松下来,欣赏起了紫禁城的秋色。
几个小时后,一阵匆忙而轻盈的脚步声响起。
基辛格惊讶地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竟然是共和国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毛泽东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基辛格的层次只相当于副部长,而高出基辛格三个等级的周恩来总理亲自看望美方的特使,足以证明中方对这次来访的重视程度。
这就意味着尼克松总统敲开中国大门的计划成功了一半。
另外一半则取决于美国能否放手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的代表权。
毛泽东又一次展现了不动声色的外交智慧。
1971年10月1日的国庆活动中,毛泽东把斯诺和其夫人请到了天安门的城楼上——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此前从来没有一个美国人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国庆典礼。
斯诺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早在延安时期就认识毛泽东。他创作了著名的《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了当时还是新生力量的中国共产党。
借一个国际友人之手,毛泽东发出了可与美国接触的非官方讯号。
1971年12月18日,毛泽东又把斯诺请到了中南海,这次更是明确提出了可与尼克松交谈的承诺。
“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毛泽东以特有的豁达幽默的口吻向斯诺说道。
他预感到这样的示好将会像一颗石头一样掀起世界局势,特别是美国局势的千层浪花。
果不其然,中方地透露出的信息不断地被送进白宫;会议室里,尼克松和幕僚激烈地争论着对中政策的调整和走向。
他们非常清楚要想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就必须放弃和台湾的关系,并让中国进入联合国。
美国会这么做吗?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将共产主义视作恶魔,而尼克松曾经公开宣称自己是个麦卡锡主义者。
他们会让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吗?
外交部的官员对这些问题并不乐观,然而毛泽东却胸有成竹。
他很清楚急于脱离越战的尼克松不得不答应这个条件:在变化万千的国际局势中,利益才是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
应邀访华的尼克松回国之后,立刻开始了外交政策调整。
最为显著的变化体现在美国不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决议做出阻挠。
1971年7月15日的联合国会议上,排入了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为首的18个国家发起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代表权的提案。
1971年9月1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开宣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并取得安理会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1976次全体会议上,通过重要的2758号决议,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当天的新华社社论评论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绝非偶然,而是世界进步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决议刚一通过,中国就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信函,邀请中国代表团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
这一邀请让外交部的官员们激动不已,同时又感到为难。

图 乔冠华进入联合国
二十多年未曾参加过联合国会议,中国对联合国大会的议事规则以及流程一无所知,而且也没有做好提案的准备,相关的人员也都没有做好赴会的准备。
几经讨论后,暂不参会的保守意见占了上风。正当外交部准备回绝吴丹的邀请时,却接到了毛主席的命令。
“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抬我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兴高采烈的毛主席听到大手一挥,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听到外交部官员为难地汇报说没有合适人选,毛主席不以为意地摇了摇头。
“外交部遍地都是才子!让乔老爷做团长,熊向晖做代表!”
他指了指在场的几个人。
毛主席指的几个人都是资深的外交官。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老爷”乔冠华是赫赫有名的外交才子,文采飞扬,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同时他的外交经验也非常丰富,早在1951年就跟随伍修权去过了联合国。

听到主席钦点,乔冠华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一个劲儿地点头,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中国人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了!
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走进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穿着黑色风衣、神情潇洒的乔冠华和穿着中山装的代表团团员们站在联合国大厦前的台阶上,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人们惊讶地发现,向来喜怒不形于色、讲究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此时却露出了由衷喜悦的的笑容。这笑容像阳光一样晃花了人们的眼,预兆着新中国的闪亮登场。
带头的乔冠华昂首阔步,从容地迈进了联合国的大门。

故地重游,距离他上次来联合国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上一次,跟随伍修权进入联合国时,新中国孤立无援,在联合国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而现在,中国终于成了联合国的主人,获得了自己的合法权利。
见证了这历史时刻的乔冠华和黄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抚掌大笑。中国人的笑声第一次响彻联合国的大厅,此后的联合国里终于有了中国的声音。